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从社会学角度思考 - 学生工作 -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欢迎您!

行政电话:0898-32165562

热搜:新闻  培养  媒体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从社会学角度思考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5-12

  5月25日下午,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特邀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博士黄奇琦作为讲座嘉宾,为我院18级广播电视和编导学生做了题为“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专题讲座。我院老师、国际传播学博士张帜主持本次讲座。

  黄奇琦,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及硕士,研究方向为性别研究、理论旅行、文化研究。已参加多项国家以及省级有关女性主义理论、性别理论以及流行文化的科研课题研究,曾在多种国际学术会议上分享研究成果。

  讲座伊始,黄奇琦博士介绍了自身背景和学术之路,阐述了其选择性别研究方向的原因。随后,她以“为什么关注社会问题?怎么去关注社会问题?”为引入表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都与社会中存在的个体息息相关,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一些“理所应当”的社会现象。在讲座中,她分享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书,并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联系的转化的思考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历史和个人生平,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的关系。她表示,个人不仅会被赋予多重社会身份还将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每一个成员身份会作为社会身份持续存在于个体心中,这种社会身份描述并规定了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属性。

  她围绕“性别”以及“性别构建”展开论述。性别定义复杂,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sex),另一种是包含了文化社会方面因素的性别(gender)。从社会性别构建角度来讲,她指出了性别社会化的现象,即人们从家人、同龄人、社交网络和其他社会机制学习成为女孩或男孩的规则从而实现性别认同。性别是社会规范的表达,由社会界定,受到社会文化和个人喜好的影响。

  她表示,社会中存在对性别角色的固化想象和刻板印象。这种观点所理解的性别是指女性和男性在生物学构造上的天然差异,会影响他们特有的社会角色——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性被认为更适合公共角色,女性则被认为更适合与私人领域相关,天然地承担起相对服从属性的角色。她特举例“玫瑰少年——叶永鋕事件,中国台湾一起关于性别气质的校园霸凌事件”,引起同学们深思。同时,她提出了在社会构建主义的概念中,人们以历史的角度去观察性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表达,会有着更为复杂的发现。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在媒体产品上的再现,黄奇琦博士从大众传播媒介中选取广告、电影、电视剧和动画,通过展示“长安福特恶趣味广告”、“奥迪二手车”、“全棉时代”等宣传影片,指出女性在媒介产品的表达上通常被赋予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最后,黄奇琦博士指出大众传媒实际上是一种使用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与更大的受众联系的手段,她引导同学们应该对性别化的文化内容进行反思,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勇于发声,提高意识,寻求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和团结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建设一个女性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因此,此次讲座为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多样性提供了一扇新窗口,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发。

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从社会学角度思考

黄奇琦博士

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从社会学角度思考

张帜老师进行讲座开始前讲话

性别在媒体产品中的内化与表达——从社会学角度思考

现场同学围绕性别问题,结合社会现象进行讨论

文字:吴睿

图片:张芸怡 陈明涛

审核:张帜

Copyright © 2021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