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计划|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 学生工作 -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欢迎您!

行政电话:0898-32165562

热搜:新闻  培养  媒体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知行计划|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5-12

7月17日下午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为爱上色”调研小分队在团委书记李唯正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五指山市毛阳镇一个神秘又原始的黎族村落——初保村,进行中“为爱上色”项目调研,发掘黎族古村古色。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初保村旧址“吊脚楼” 。伍婷婷摄

车辆行驶在狭窄崎岖的山道蜿蜒攀附在山腰上,调研小组一行人车看着车窗外交错林立的椰子树和橡胶树,一边讨论着这个神秘又原始的黎族村落究竟长啥样呢?经过一小时的山路颠簸调研小组终于抵达初保村。之所以说初保村神秘是因为整个村子坐落于群山的环绕中,而说其原始,最直观的印象是全村房屋至今沿袭的都是传统形式的茅草房。初保村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为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调研小组刚下车就被眼前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茅草房所吸引,在这城市化的今天,尽然还保存着这样一片世外桃源。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调研小组一行人在李唯正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古村落参观 。伍婷婷摄

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全村58户320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杆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个特例。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调研小组在参观茅草房门前的对联 。伍婷婷摄

 

在李唯正老师的带领下,调研组一行人步入茅草房进行参观考察。初保村有着黎家第一村的称号,2005年9月被列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13年,毛阳镇初保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初保位于一座山头的向阳面,房屋顺山势而建,自下而上呈阶梯状分布着10行茅草房,每行房屋之间的落差被村民挖成简单土阶,或加砖石铺设成台阶,方便村人上下交通。为了保护村内的古建筑,当地政府进行了移民新村建设,目前初保老村的全部居民已经迁往新村居住。在参观初保村旧址的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村内的房屋结构大致一致,房屋四壁均为木板结构,顶部是茅草材料,一直披到离地不足1米的地方,低矮的茅檐让身材比较高大的人须低头弯腰才能走动;从外头侧看整个屋子,特别像一个大大的"金"字。虽然现在初保村旧址已经没有村民居住,但仍能感受到初保村以往的生活气息,门口粘贴着字迹斑驳的对联、屋檐下挂着沾满灰尘的电线、屋内留存的破旧草席……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李唯正老师考察茅草房墙面构造。伍婷婷摄

 

初保村民房上方是茂密的林木,站在初保村对面的山头,可见这一头云雾缭绕,整个村子宛如置于仙境。

初保村前有一条被当地人称为“牙合河”的河流,常年水流淙淙,流水冲击河床上的花岗岩,溅起水花朵朵,发出悦耳声响,颇能让人出神。据村民介绍,牙合河发源于初保村西南方向的阿陀岭一带,曲折奔走约20公里之后,途经村子向北汇入毛阳河。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阶梯状分布排列的10行茅草屋。伍婷婷摄

 

初保村的黎族传统文化一直都保留较好。村民能歌善舞,按照传统黎苗山兰酒的酿酒方法,加上这里的山泉水酿出的酒,香甜甘醇且不醉人,黎族美食竹筒饭、五色饭、五指山野黄牛、野山鸡等既营养又美味。“龙闰”、对山歌等民间传统习俗都还存在。参观完初保村旧址后,调研小组又前往初保村新村考察。新村和旧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面貌,白墙红瓦的房屋,村内建有篮球场、文化广场、文化室、宣传栏等公共性场所、马路边停放着三五小汽车、道路两旁林立的电线杆……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初保新村阶梯状分布排列的房屋。伍婷婷摄

村里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纵队革命司令部就建在这片热土上,革命者居住生活在茅草屋里,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在这里流传。这里的人们热爱和平,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相处。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初保新村里聊天的村民。伍婷婷摄

初保村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依旧保留着黎族人的生活传统,老人们在饭后闲暇之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唠嗑,而年轻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还走到了外面去寻求生存和发展。在考察中调研小组遇见了几位小朋友,在和他们的交谈中,调研小组了解到他们上学要到几公里外的毛阳镇上学,平常都是寄宿在学校,只有放假时才回家,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去周边镇上打工,白天村里除了狗吠鸡鸣外,一般都是很安静的。

 

峰回路转,寻觅黎村古迹古色

图为李唯正老师在初保新村和小朋友聊天。伍婷婷摄

参观完初保新村后,调研小组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村落的历史韵味、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正在这里猛烈地撞击着。

(记者伍婷婷)

Copyright © 2021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