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东北亚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敖柏教授在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交互式演播厅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做了《青年创作:现实主义风格及叙事构思》专题讲座。
中国影片的国族意识构建
敖柏教授认为中国电影从《我的1919》(黄健中,1999)《东京审判》(高群书,2006)表现追求民族独立与尊严,到《湄公河行动》(林超贤,2016)《红海行动》(林超贤,2018)《战狼2》(吴京,2017)呈现的当国民生命安全遇到威胁,国家警察、军队为之付出实际行动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都注入了浓厚炽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同为从社会现实选材,中国电影或采取民族传统伦理中的悲情朴实的策略,来触动观众的泪腺达到共鸣 , 如《美丽的大脚》《暖》《海洋天堂》《一个人的芭蕾》《失孤》;或创造式出中国式的幽默喜剧,如《疯狂的石头》《港囧》《非诚勿扰》 这些影片在好莱坞外来文化的背景下 ,对当代民族理论的发展和重构能力偏弱。即使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灾难片也剑走偏锋地,以母女之间的放弃、怨恨、愧疚和谅解,来讨论民族前所未有的自然灾难中的生命权利问题,至于《钢的琴》在工业文明走向自由市场的调整背景下,也触及到民族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话题,侧重刻画具有浮世绘色彩的产业工人无奈的自救。这些影片之于民族国家主体性来说,更多地贡献了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类型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的价值。
韩国影片的现实镜像折射
敖柏教授指出,韩国电影一方面将黑色幽默、恐怖悬疑、丧尸魔怪等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创造,混糅在对好莱坞类型片超越的艺术实验中,在跨地城、超时空、多国族共存的影像空间里,探讨超越了当代国族意识的价值问题,如《汉江怪物》《釜山行》《与神同行》等,另一方面基于后冷战格局带给自身的南北隔断的民族现实、国家民族反军政求自由的社会政治演进,创作了一批带有强烈的忠诚于自身国家、超越南北对立、寻求民族和解以及对反抗军政、控诉腐败的国族重构意识,如《柏林》《隐秘而伟大》《共同警戒区》和《出租车司机》《1987》 。
韩国电影另一方面从《鸣梁海战》(金汉珉,2012)《暗杀》在反侵略、反殖民的斗争中展现国家民族精神,到《生死蝶变》《柏林》《特工》反思控诉民族内战、后冷战造成的南北隔断给民族和个人造成伤害而呼唤民族和解。
好莱坞灾难大片的现实镜像折射
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成为美国中心世界观的象征。
电影间接认可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及其技术——军事——资本主义的乌托邦主义,即通过创造“机器人”,高科技和霸权来“保护和平”,这也暗示了他们对于科技和消费资本主义会最终导致世界末日的漠不关心。
《天地大冲撞》 和《世界末日》 里,这种张力在叙事和意识形态被电影所坚信的NASA针对末世灾难的技术方案所缓解。这些缓解措施旨在重申单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概念上的国际行动,主要是通过避谈人为因素并将叙事的重点放在强调后果的“灾难应对”上。这种叙事被Sontag形容为壮观的灾难想象
《天地大冲撞》和《世界末日》都是这种技术奇观和新帝国主义叙事的融合产物,NASA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它以负责认证和颇具说服力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或含蓄或直接的表示了肯定。当然这种肯定也符合该机构在电影制作中的顾问身份。除了在其太空计划中发展电影制作技术,NASA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参与到广泛的电影制作中,通过其在娱乐工业中的关系,以技术建议、剧本分析和设备资源的形式向叙事长片和纪录片提供专业指导。
敖柏教授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内容依然需要真实的情感,要学会从个人的感动走向胸怀天下的悲悯,多动手、多实践,手、脑、心结合,回归现实体验的实践课程,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符号胜于所指,摹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我们需要陪着“新世代”回到现实。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东北亚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敖柏教授做专题讲座
图片:杨路鑫
文字:谭琪贺祎
排版:马康奇
Copyright © 2021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