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发起的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桂林举行 - 学院新闻 -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欢迎您!

行政电话:0898-32165562

热搜:新闻  培养  媒体 
学院新闻

新闻公告

我院发起的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桂林举行

作者: 更新时间:2024-01-23

       3月4-5日,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由我校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与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最先发起,前三届均在我校举办。第四届在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本届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重点人文基地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我院、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共同主办。除我校外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及企事业相关部门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对新时代新形势下意识形态与舆论领域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我院发起的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桂林举行

参会者合影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教授作为东道主首先致辞。他介绍了桂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度重视宣传和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等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他指出,论坛在桂电举办,对学校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恳请各位专家对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舆论工作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本次论坛必将为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相关领域的广大专家学者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必将对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理论研究和应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韩尚峰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介绍了学校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在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他指出,本届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大后举办的,对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研究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点问题,探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与会学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入阐述意识形态与舆论领域重大问题,出更多成果。

我院发起的第五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在桂林举行

韩尚峰致辞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兼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2018年发起主办首届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高峰论坛的初衷,回顾了前几届论坛的发展情况。

       开幕式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教授主持。4日上午开幕式后,举行了第一场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教授主持。

       广西大学特聘君武荣誉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郑保卫在演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筑牢党的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来形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领导地位,要作为制度化建设的内容,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共几代核心领导人对意识形态工作都非常重视,毛泽东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阵地我们不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占领,我们一定要占领。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都要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用“祸福论”来比喻意识形态工作中新闻舆论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把意识形态、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党的一种宣传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不管是党委的领导还是行政领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领导、老师同学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领域承担的责任要比别人多。他希望几家主办单位要加倍努力办好这个已经有较好知名度的论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放心。

       广西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安全厅原厅长谭军在演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中,结合自身四十多年的安全工作经历指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比历史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延不断扩大,时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他希望学界同仁一要厘清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对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深化思考,领悟意识形态内在本质运行规律;二要树立明确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目标,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为世界谋大同;三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深刻理解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研究是一门实践性、斗争性极强的学科;四要找准问题,抓准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演化规律、斗争形势并将其融会贯通。他指出,最近ChatGPT等新技术的横空出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乌云笼罩,国家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我们要针对意识形态安全领域在形态、对象、手段、时空等方面的新变化,进行必要的战术战略调整。

       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张晓永教授在演讲《学习二十大精神,加强意识形态研判》中提出,中国是现代化是我们谋划未来发展、也是我们研究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大前提、大逻辑、大背景。本次论坛聚焦意识形态和舆论研究可谓正当其时,凸显主办方高度的政治意识、敏锐的问题意识。他认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是要处理好刚性和柔性的关系问题。某种程度上警察等国家机器是为了塑造刚性和硬度,意识形态相当于警察等国家机器刚性结构的关节和枢纽,连接点的柔韧性越好,结构越稳固,越不容易绷紧;二是要处理好相信和不信的关系转换问题,塑造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信仰,一个思想理论能让别人相信它就是意识形态;三是处理好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的关系问题;四是处理好实践姿态和理论姿态的关系问题,不断调整实践模式,能达到一种审慎的实践状态和理论状态;五是处理好言语和行动的关系问题,使意识形态理论传播更加有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导李彬教授在演讲《虚实辩证法》中指出,作为意识形态最前沿或第一线的新闻传播学者不能玩虚的,而要认真面对真问题、大问题,切实研究。他剖析了当前学界的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在于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政治价值以及学术价值的混乱,是分不清或有意无意不分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美其名曰不问姓社姓资;当下虚实问题最直接,也最致命的莫过于通行的学术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对实际工作制约极大。他提出,当务之急是必须首先解决“好学术”与“坏学术”的标准、厘清新时代新闻学的学术追求。新闻与传播学院要踏踏实实研究新闻实践、深入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一线,不能疏远新时代的新闻界。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出的学生须有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本领和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严三九在演讲《引塑观念场域:新时代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实践面向研究》中指出,人口基数庞大的国情、智能技术引发的传媒生态变革、个体现代性的嬗变等因素,引发了新时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观念”具有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发挥观念的中介作用,将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建构具象化为符合阶级意识形态诉求的价值观念,以“观念”的有效传播作为勾连个体意识向集体意识形态聚拢的通路,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路径。在新时代建设进程中,主流媒体应继续承担起“党的喉舌”重任,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全媒体传播体系在引塑价值观念场域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有效措施,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具象转译为可感可知、指向明确的观念及话语表达体系,并落实到媒体的多元实践之中,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科学之路。

      4日下午举行了第二场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第二场主题报告由我院院长、海南省意识形态与舆论研究基地主任、博导卿志军教授主持。

       天津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主任、天津市特聘教授魏进平在演讲《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22)的主要结论与建议》中,提出要把“看不见的、难以量化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看得见的、可测度的社会责任行动”,探索其“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联结、多因素影响”的形成机理与培养策略。报告显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连续8年动态持续提升,总体达到最高水平,在“知情行”协调性更强,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一代。在未来的教育引导中应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中小学社会责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杭孝平教授在演讲《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网络意识形态较量总体呈现“西强我弱”“西攻我守”的基本态势,且趋于隐蔽化、复杂化。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面临国外敌对势力插手网络意识形态的程度加深、对突发事件评论上升为意识形态的论争、意识形态问题对网民的影响越来越深、网络意识形态转为网下现实诉求等问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在理念上要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培养专家学者型的网络意见领袖;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走网络群众路线,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提升网络管理能力;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兼出版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张养志教授在演讲《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筑牢出版英才思想根基》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检验出版工作者政治立场、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是塑造人与社会灵魂的课程,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在出版观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以文化强国的时代特质为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社情,从新时代我国出版工作实际和出版高校学生思想状况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归纳。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阐释好物质和精神辩证关系、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出版原理,讲述好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理论特质、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出版工作的重要论述三个重点内容。

       千龙网·中国首都网副总编辑、博士、高级编辑、硕士生导师蒲红果在演讲《新时代舆情管理方法论》中指出,在新时代,舆情管理至关重要,舆情管理方法论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呼唤。术到极致近于道。这些年来,党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舆情管理实践不断丰富,舆情管理素养不断提高,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方法论的条件已经具备。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舆情管理方法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为舆情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进而推动舆情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感性判断到理性决策的跨越。舆情管理方法论是适应舆情管理实践需要加强理论指导的现实要求而提出来的,是舆情管理发展的历史必然,它是研究舆情管理实践中所包含的基本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基本矛盾的科学,是关于舆情管理的方法的理论。

       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许海在演讲《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趋势与应对策略》中认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五方面主要工作趋势。在现实环境上,世界从原有平衡到转型发展,力量对比格局变化使多极化趋向更加明显;在整体定位上,意识形态斗争从国际斗争的支流形式向主流形式转变,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在心理基础上,我们从以前的所谓“仰视”转变为平视,鲜明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行为方式上,从以前的相对被动跟跑到现在的彼此互动调整,形成互构态势;在发展方向上,从所谓“趋同”到日益分途,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斗争更加激烈,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为此,我们首先要立足国内,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防止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其次要巩固亚洲,在文化和价值观念相通基础上,倡导搭车理论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第三要面向全球,以新的全球化思路参与全球事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4日下午的主题报告后,近60名学者就“党的二十大后意识形态与舆论工作”的主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系列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党的二十大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党的二十大后我国国际传播和对外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党的二十大后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研究”“高校智库服务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台独舆论斗争的形势与对策研究”“一带一路与广西发展研究”等子议题,分六组进行了分组研讨。

      分组研讨后,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参加分组研讨的近60篇论文进行了评审,专家评审会民主评审出了共18篇获奖论文,其中教师组8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学生组10篇(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

       5日上午,举行了第三场主题报告,五位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第三场主题报告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王占锋教授主持。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王仕勇教授在演讲《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发生机制及其治理》中提出,单一或多个事件引发的舆情在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粉丝群等网络圈群间传递扩散,形成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舆情跨平台、跨圈群扩散,得益于社交媒介为不同圈群间搭建了隐形数字管道,加之情感、技术、社会网络等动力因素的促逼,实现了人与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的耦合交互共振。其生成机制,涉及舆情信息的不同类型、网络行动的不同主体、舆情信息流动的不同社交媒体、舆情信息的不同形态、网络情感动员的不同模式等诸多方面。社会关系、信息与情感,是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要素。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一方面,在加强社会建设方面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极易呈现诸如价值撕裂、矛盾对立等负面意涵。对其的治理,需要建立信息良性互动机制、社会情绪平衡疏导机制、社会关系发展协调机制、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舆情治理技术保障机制和舆情治理社会支持机制等,保持网络圈群秩序与活力动态平衡。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书记、博导吴锋教授在演讲《前苏联共产党百年党报发行的演进脉络、历史教训及当代启示——兼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中认为,党报党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党报发行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资源和主要手段,也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主平台、主力军。前苏共党报发行由盛及衰表明,一部党报发行史亦是一部意识形态斗争史,深蕴党报兴则意识形态稳、党报发行网强则意识形态网牢、党报发行衰则意识形态破防的基本历史规律。对此,必须坚持党对党报发行的有效领导,必须系统化推进党报发行工作,必须坚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铁律,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高度,以“传统纸媒要坚守,党媒算法推荐要跟上”为指针,持续推进党报发行改革。

       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唐远清教授在演讲《元宇宙意识形态传播风险及应对策略》中分析指出,元宇宙被认为是一系列新型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发展的未来新社会形态,在政治领域必将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元宇宙本身具有一定“反政治”的政治属性(具有反对或颠覆传统国家与社会结构的潜能),体现为公民自由、组织自治和社会虚无三个层面,并带有泛自由化、泛自治化和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属性。进而,元宇宙对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地位等方面形成挑战,需要从对元宇宙技术进行“调适”、主动构建元宇宙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体系等层面加以应对。

       我院院长、博导卿志军教授在演讲《风险事件中政府信任危机的归因及政治沟通的消解》中认为,突发风险事件中,社会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管理,社会利益需要重新进行调整,整个信任系统需要重建。他结合2022年8月三亚疫情发生之后旅客滞留引发的危机事件为例,分析突发风险事件中政府信任危机的归因及政治沟通的消解,分析了滞留旅客将疫情焦虑情绪映射归因为“内在系统性问题”而产生信任危机,将事件中个别问题易归因为“全局性问题”而产生信任危机,对负面信息的强关注而导致放大否定性评价。他认为,政治沟通过程中双方信任的建立基础是政府与民众成为危机中双向互信主体;及时全面地供给信息,通过权威发布来消除公众的疑虑;妥善应对负面信息,引导社会情绪和情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邓国峰教授在演讲《基于小众化自媒体平台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及其话语认同》中,以“煎蛋网”为个案研究,发现小众化自媒体网站平台实际上也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数量的相当的受众群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且由于其较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容易形成集体认同和价值态度倾向。其鲜明的内在特色和话语形态,也吸引着相当数量的互联网用户且用户粘附性构建了完整的自循环体系,表面虚拟实则现实下个体生存状态的自然延伸,且部分舆情事件的泛政治化倾向影响恶劣;网络传播已经由单一事件信息传播转变为综合信息传播;网络自媒体平台热点机制自动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观场域;事件的价值意义挖掘和价值观赋能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再创作。

       5日上午的主题报告后举行了颁奖仪式和闭幕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教授、党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丰硕,我校副校长韩尚峰教授等主办单位领导和特邀嘉宾为获奖的18篇论文作者颁奖。颁奖仪式和闭幕式由我院院长、博导卿志军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主流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在闭幕式上总结指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意识形态与舆论工作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拓展了研究视野,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搭建了坚实平台。

       与会专家学者和年轻学者均表示,桂电这次举办论坛很成功,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和交流,在学术思维碰撞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持续推动意识形态与舆论相关研究工作创新发展。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实地参观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中心、四创中心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Copyright © 2021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