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隆重举办,由我院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深度参与创作的AI 微电影《百年回访:萨维纳海岛黎缘》,作为海南文化遗产数字化代表性作品受邀参展并进行精品展播。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院长卿志军、编导专业主任任磊、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马祥森参加论坛活动,这既是编导专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顺应行业数字化变革、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成果体现。
学生实战能力获国际舞台检验,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见成效
马祥森同学在《百年回访:萨维纳海岛黎缘》创作过程中,依托编导专业“项目制教学”机制,从剧本打磨、AI技术应用到后期剪辑,全程深度参与影片创作全流程,不仅将课堂所学的影视叙事、镜头语言等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更在项目实践中,掌握了AI修复、数字时空重建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逻辑。
“从课堂模拟创作到参与国际参展作品制作,这种‘真项目、真场景、真协作’的培养模式,让我提前适应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马祥森在论坛现场分享创作心得时表示。而这一成果的背后,正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近年来顺应传媒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趋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性调整的缩影 —— 通过重构 “技术 + 艺术 + 传播” 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将 AI 影视制作、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等前沿内容纳入核心课程,让专业教学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深化核心举措,打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名师工作坊” 为核心抓手,构建起“课堂教学-项目实战 - 行业对接”的闭环培养体系。“3+1 工程”则进一步打破校园与行业的壁垒,专业与海南日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等 10 余家行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在第4学年可进入合作单位,参与真实项目创作。《百年回访:萨维纳海岛黎缘》正是“3+1 工程”的重点合作项目之一,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指导团队,将项目创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积累行业资源与实战经验,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此外,专业定期举办“名师工作坊”,邀请国内知名导演、影视技术专家、文化传播学者开展专题授课与实践指导。在影片创作期间,专业特别邀请了AI影视制作领域的专家开展多次解惑答疑,围绕“AI 油画风格转绘算法”“历史影像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难点,为师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有效解决了创作中的技术瓶颈,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动态,拓宽专业视野。
以赛促学、以展促教,专业建设成果反哺教学改革
此次《百年回访:萨维纳海岛黎缘》受邀参展世界互联网大会,不仅是对学院编导专业师生创作成果的认可,更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反馈。任磊表示,将以此次参展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将影片创作中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让更多学生受益于“真实项目教学”;另一方面,结合论坛中全球专家分享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关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传播目标,培养更多既懂影视创作、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继续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通过持续完善专业深化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为海南自贸港文化传播事业、全国广播电视行业培养更多具备“艺术素养、技术能力、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让专业成果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服务于自贸港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绽放更多光彩。
卿志军院长带队参加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