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采访实战经历融入新闻课堂 ——新传院举行“采访与写作中的心理学”系列讲座 - 学生工作 - 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欢迎您!

行政电话:0898-32165562

热搜:新闻  培养  媒体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将采访实战经历融入新闻课堂 ——新传院举行“采访与写作中的心理学”系列讲座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5-12

  本网讯(记者郑海璐 罗艺榕)3月24日下午,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卓兰花老师在我院做了两场“采访与写作中的心理学”系列讲座。讲座围绕“采访中常见的记者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和“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两个主题展开。

  在进行“采访中常见的记者心理状态及其影响”讲座中,卓兰花老师首先介绍了传统媒体的目前现状,以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态势,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遵循心理学的认知规律,调节记者与受访者双方的心理状态?

  她说,记者如何采用得体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的一个问题,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把握都必不可少。记者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基本保证。记者和受访者只有在平和的交流中,才能还原事件真相,记者才能如实地将新闻传播给大众。

  卓兰花老师结合她本人在党媒工作20年的采访经验,向同学们梳理了采访中常见的记者采访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首因效应”、“自己人效应”、“登门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在讲到“首因效应”时,卓兰花老师以切身采访经历告诉大家,首因效应,通俗点来说就是第一印象,记者给受访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尤为关键。每个人都力求在别人面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记者采访时,心理动态也是如此,那就是让受访者有好感,为即将产生的采访带来顺利的结果。

  卓兰花还分别向同学们讲授了“自己人效应”、“登门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她说,新闻采访中的“自己人效应”,是指受访者对记者达成某种意义上的认同,把记者当朋友看待,能够敞开心扉,记者从而得到想要的新闻素材。通常情况下,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也应该灵活运用“登门槛效应”。

  最后,卓兰花老师指出,在新闻采访中,安慰剂效应指的是记者通过各种途径,表示对采访对象的关心、同情、慰问和帮助,取得采访对象的认可和信赖,使得采访得以顺利进行。在一些灾难性或者突发性事件的采访中,对死难者家属的采访,就特别要运用好安慰剂效应。

  当天,18级新闻班、20级文史法七班的全体同学聆听了讲座,不少同学表示,通过这场讲座,对新闻采访中产生的心理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了解了新闻采访时记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写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又讯(记者郑海璐 罗艺榕)3月24日下午,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卓兰花老师在我院做了“采访与写作中的心理学”系列讲座中的第二场讲座,主题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并围绕“自由式提问”、“你问我答式提问”、“循循善诱式提问”等三个方面展开讲授。

  在讲座中,卓兰花老师以自己的采访经历和采访背后的故事,跟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新闻工作经历中的部分点滴。她说,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应以不同的采访方式、采访技巧和采访态度,在具体的采访情境中灵活进行切换。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是唯一与被访者直接沟通和接触的对象,要熟练掌握提问方法与技巧,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确保新闻质量。

  她说,记者在进行自由式提问时,要具备现场掌控能力,而不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对于你问我答式提问,只要受访者愿意接受,那么这种你问我答式的提问,可以提高采访效率,从而在短时间内能够拿到记者所想要的新闻素材。循循善诱式提问,相比自由式提问和你问我答式提问,需要记者具备丰富的采访经验,循序渐进,随之深入沟通,从受访者口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在谈到采访技巧时,卓兰花老师主要从“营造采访氛围”、“记者明确要采访什么”、“采访前先做功课,先模仿,摸清采访路子”和“熟悉所投稿的媒体的栏目设置和新闻作品风格,提高新闻作品的采用率”等四方面进行讲授。

  据悉,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新闻记者采访工作的了解,也学到了常见的采访提问方法与技巧,收获颇多。18级新闻班、20级文史法七班的全体同学聆听了讲座。

Copyright © 2021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